文网讯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具有种群数量少、生境退化或呈破碎化分布、受人类干扰严重、面临着极高的灭绝风险等特征,被确定为我国的优先保护类群。对于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在顶层设计上就得到了保障。国家林草局发布《“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要求保护繁育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开展5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抢救性保护,开展谱系清晰、多样性丰富的极小种群物种野外回归实验,这成为社会共识,也成为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重点。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019年12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与麻栗坡县友缘农业专业合作社达成合作协议,在老山药王谷建立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综合保护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由孙卫邦研究员带领,组成科研团队,挂牌建立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综合保护重点实验室麻栗坡研究基地。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综合保护重点实验室的成立标志着该研究基地正式启动,也标志着社团资本融入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与研究行列。
通过5年的努力,目前研究基地已种植了西畴青冈、单性木兰、漾濞槭、云南穗花杉、滇桐、望天树、坡垒、版纳青梅、狭叶坡垒、富宁金花茶、长果柯、卵果木莲、富民枳、水松、巧家五针松、亮叶木莲、古林箐秋海棠、大叶木莲、伯乐树、德保苏铁、棋子豆、福建柏、长叶罗汉松等极小种群苗木。近日,文山州林科所一行人带上培育的极小种群植物苗木到研究基地进行迁地保护种植,共完成定植富宁金花茶110株、青钱柳20株。
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综合保护重点实验室麻栗坡研究基地位于中越边境麻栗坡县天保镇康家塘,该基地自然条件优越,是极小种群物种和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自然栖息地,可作为滇东南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近地和迁地保护研究基地,为未来中越跨境区域植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和奠定基础。
(来源:麻栗坡县林业和草原局)
(编辑:李娟 排版:向传帅 责编:郑泽娅 终审:徐昌建)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