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网讯 近年来,麻栗坡天保边境派出所紧密结合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大力发挥派出所的杠杆撬动作用,将民意当警情、以真心换民心,与村委会形成社会治理合力,切实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全力打造和谐稳定平安村。
送法进村,甘做法律宣讲“播音员”。天保边境派出所以“法治宣传固边防”工作为契机,针对辖区苗、壮、彝、瑶等少数民族人口较多且大部分老年人不懂汉语的情况,创新宣传方式,聘请少数民族翻译把常用法律政策、安全防范常识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制作成录音,通过村民广播、集中授课、入户讲法的形式向群众开展法治宣传,实现宣传全覆盖。同时,充分发挥社区微信群、朋友圈等宣传利器,积极开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拒绝跨境赌博、缉枪治爆、打击跨境违法犯罪活动等法治宣传,以多维度、高频次的方式,让法治知识入脑入心,并结合身边案例,让《民法典》《宪法》等法律法规和各级相关政策“走”进群众心中,掀起群众学法、知法、懂法、用法的热潮,让群众自发地实现从“要我学法”到“我要学法”质的飞跃,促使辖区乡村法治实现从不成熟迈向成熟、从不完善渐趋于完善的“大跨步”。
创新治理,善做矛盾纠纷“和事佬”。天保边境派出所坚持关口前移、防范在先,努力把矛盾隐患防控在初始阶段、消除在萌芽阶段,全力维护辖区安全稳定。在借鉴应用“三调合一”机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创立和完善了独具天保特色的“三维一统王字型”社会治理模式,将社区民警、村组干部、驻村工作队员、治安骨干、乡贤、村委会、村小组、司法所、法庭等有机融合,把矛盾纠纷划分成三个维度,杜绝微小矛盾的扩大化、避免社会管理成本的浪费,形成了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同时充分发挥八里河警务室、新城警务室驻村优势,着力打造“枫桥式”警务室,第一时间收集掌握社情民意,提早发现矛盾苗头、事故隐患,做到心中有数、提前应对,将纠纷调解工作前移到边远村寨,第一时间对邻里磕碰进行调解。2021年以来,辖区95%的矛盾纠纷和安全隐患都由警务室发现调解,切实做到了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初步实现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社会治理目标,全辖区74%的自然村11年无刑事案件,老寨村小组连续24年零发案,获评“文山州最美乡村”。
主动靠前,乐做人民群众“贴心人”。天保边境派出所实行“一村一警”的社区警务工作模式,建立“民警挂钩到村、服务对接到户”的警民联系机制,确保服务不缺位、关爱不漏人;同时不断深化落实“最多跑一次”服务,积极创建社区微信服务群和推广一部手机办事通APP,开通“网上预约、业务咨询”在线服务,着力打造指尖上的服务平台,最短时间、最少成本满足群众需求。该所还出台了“延时工作制”“绿色通道制”“周日办证制”等制度,针对辖区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办证难、取证难的现状,社区民警、户籍民警主动入户办证、送证上门,把服务窗口前置到群众家门口,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进一步拉近警民关系。2021年以来,该所共在网络平台上服务群众4000余人次,提供延时服务1000余人次,启动绿色通道300次。
天保边境派出所自创“绝招”,建立枫桥式警务室、民警挂钩到村、多语言法治宣传、线上线下窗口同服务、深化警民共治机制……用实际行动彰显为民“警色”,积极践行和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平凡之中尽显忠诚担当,扎实做优群众服务工作,搭建警民连心桥,谱写警民鱼水情。
(来源:天保边境派出所)
(编辑:刘芳 排版:张振飞 审核:李云淑)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