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麻栗坡县的田野间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八布乡江东村的芒果园里,“台农3号”芒果如橙红小灯笼挂满枝头;上达伴村小组的菠萝基地,饱满的菠萝铺满田间,浓郁果香弥漫;六河乡的千亩甘蔗林翻涌绿浪,蔗叶沙沙诉说着丰收的期盼。
“今年芒果亩产6000斤,每斤收购价比去年高1块钱,这技术服务真给力!”面对县纪委监委督查组的回访,江东村果农老李喜上眉梢。他感慨道:“以前技术员两月来一回,现在每周都到果园里手把手教剪枝、疏果、防病虫害,多亏你们常来‘盯’着!”
“我们种芒果全凭老经验,修剪枝条没章法,病虫害防治也抓不住关键,每年收成真没个准头。”此前,该县纪委监委监督检查组在八布乡江东村走访时,果农纷纷反映芒果产业发展难题。发现这一问题后,该县纪委监委以“室组地”联动监督机制为依托,向县农业农村局、林草局以及八布乡发出整改建议,督促相关部门和乡镇正视问题,及时开展针对性的技能服务,帮助果农解决芒果种植技术难题。
在监督推动下,该县农业农村局联合八布乡一方面优化培训方案,邀请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的专家,针对江东村芒果种植实际情况,量身定制培训内容;另一方面科学设置课程,采用“理论+实操”的模式,让果农既能学到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能掌握实用的操作技能。如今,在科学种植技术的加持下,江东村的芒果产量和品质都有了显著提升,果农们的收成越来越好,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灿烂。
八布乡芒果产业的蝶变,是麻栗坡县纪检监察机关以精准监督推动农业技能下沉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麻栗坡县纪检监察机关聚焦农业产业发展,组建专项监督组定期深入田间地头,通过与农户面对面交流、查看培训台账等方式开展暗访,对农业技术推广、技能培训开展全流程嵌入式监督。依托“室组地”联动监督机制,及时发现并破解农技服务“重形式轻实效”“理论与实践脱节”等服务壁垒,构建“发现问题—整改落实—跟踪问效”闭环监督模式,推动农业技能下沉,助力农民增收。这种“发现问题—推动整改—跟踪问效”的监督模式,被广泛运用到全县各个农业产业领域。
在六河乡,为破解甘蔗产业发展技术难题,乡纪委通过调研监督、一线走访、交叉检查等方式,督促指导六河村探索出“党员带头试种、群众积极参与”的产业发展模式,引导戈刚村党员冉洪云率先种下百亩甘蔗,以年收入30余万元的身边案例成功点燃乡亲们的种植热情。目前,六河乡针对甘蔗产业组建5人技术推广队,将政策宣讲融入“火塘会”“院坝会”,为返乡青年、致富带头人提供“一对一”全程跟踪服务。“已经成功培育4名‘土专家’,定期开展技术推广与田间指导,科技真正在蔗田扎下根来。”该乡有关负责人介绍。
此外,该县纪委监委构建“发现问题—整改落实—跟踪问效”的闭环监督模式,督促相关部门加强与省级科研院校的合作。7月16日,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副院长杨德军率专家团队深入麻栗坡县,实地查看芒果、菠萝蜜等特色经济林果生长状况,与种植户深入交流,为产业发展提供专业指导。在监督推动下,麻栗坡县正积极推动省林科院专家工作站落地,让更多高端技术资源下沉到田间地头。
“不仅要解决当下的问题,更要建立长效机制,让农技服务持续发力。”该县纪委监委在推动问题整改的同时,还通过强有力的监督举措压紧压实职能部门主体责任与监管责任,督促有关部门完善制度建设,补齐漏洞短板。
“将服务效果与农户评价挂钩,确保农技人员真正下沉一线。”该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建议下,该县不断完善农技服务考核机制,同时推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加大农机推广力度、高效落实补贴发放工作,并推动建立“党组织+合作社+农户”模式。比如六河乡通过该模式凝聚分散农户,统一采购农资、机械作业,每亩成本节省200元,加上政府与糖厂的叠加奖补政策,形成了完整的甘蔗产业发展链条。
如今,麻栗坡县农业产业在技能服务加持下实现多点开花,热区水果种植面积已突破4万余亩,2025年六河乡4900余亩甘蔗预计产值突破1200万元,带动群众增收200余万元,提供就近务工超2万人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结出累累致富硕果。
(麻栗坡县纪委监委:喻天丽)
(编辑:周秋 美编:张振飞 二审:张淑娟 终审:徐昌建)
请输入验证码